ag凯发旗舰厅 > 名人事迹 > 时代楷模 >

时代楷模英雄人物事迹素材精选15篇-ag凯发旗舰厅

时间: 丽菲 时代楷模

英雄人物的事迹充满正能量,他们的事迹能够激发人们的积极情感和向上精神,鼓舞人们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更好的人生价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时代楷模英雄人物事迹素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时代楷模英雄人物事迹素材

时代楷模英雄人物事迹素材篇1

扎根黑土地,他带领团队从零起步、艰难探索40年,为中国的万里海疆修筑了一道“海上长城”。9月29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他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中引起热烈反响。“时代楷模、薪火相传”“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网友纷纷留言点赞。

40年里,刘永坦的团队从最初的6人发展到30多人,成为新体制雷达领域老中青齐全的人才梯队,建立起一支雷达科研“铁军”。从理论原始创新、到建立雷达站、再到实现装备,这支“雷达铁军”追求卓越,始终坚持把重要的事干到极致。

为了国家的`需要,他们在荒无人烟的试验场埋头苦干,一待就是几个月。为了国家的需要,他们在环境恶劣的废弃民房里挥汗如雨,常常通宵达旦。40年里,刘永坦院士带领他的团队,初心不改、使命必达,硬是把冷板凳坐热,为中国铸起了一道“海防长城”。

时代楷模英雄人物事迹素材篇2

卢湾一中心小学的学生常常受到同龄人羡慕,除了他们有一位“云朵妈妈”,还因为他们有一套自主研发的“云课堂”。

比如,手持一支智能云笔,一个学生在课业练习时停顿时间的数据会被反馈给授课老师,老师可以更精准地了解学生的上课状态,从而作出相应的教学方式调整,设计更有效的针对性训练。

为了把老师从烦琐的教学事务中解放出来,投入更多精力去因材施教,吴蓉瑾提出课堂教学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并带着她的“云团队”,一步步构建梦想中的“云课堂”:

可自动调节明暗的教室灯光系统,可自动监测、触发净化设备的空气净化系统等“云系列”,让学习变得更“智慧”,老师变得更“全能”。

“小学是一个孩子需要全面教育和定型的阶段。我们的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应该掌握孩子们生活的状态,找准、找全他们成长的‘穴位’。”为了把国家倡导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吴蓉瑾想尽办法引入更丰富的课外教育,尽可能开拓孩子们的眼界和兴趣。

可是,这些课程从哪里来?社会机构和企业开出的费用又怎么支付?吴蓉瑾冥思苦想,直到一个大胆的想法冒出来。

“您好,我是卢湾一中心小学的校长吴蓉瑾,您能给我们的孩子送一些课程吗?”当年,吴蓉瑾登门“求”课的场景,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原校长李小华依然历历在目。

花了点时间确认吴蓉瑾的真实身份后,李小华耐心听完了她长达半个小时的恳请,由衷说了一句:“你是真的爱学生。”

文物鉴赏、西点制作……两周后,由职校老师送教上门的13门职业体验课陆续在卢湾一中心小学开起来了,两校的合作也延续至今,成为上海市教育改革创新的一道亮丽风景。

孩子们的'课表丰富了,校长的日程更满了。

每天早上7点半前到校,晚上10点半后离开,周末两天概不例外。学校教师们都知道,吴蓉瑾同时处理好几件事是家常便饭,忙起来有时一天只睡两个小时。

“别人看我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其实很多时候我是在给自己‘找工作’,看到其他地方有好的课程,我就想能不能引进来,让我们的孩子足不出校就能体验,慢慢找到相伴一生的兴趣。”吴蓉瑾说。

她是如此不惜时间——不论毕业了多少年,更不论是不是她的学生;不论是上海的老师,还是偏远山区结对帮扶学校的老师,只要找到她,她就从来没说过一个“不”字。

她又是如此珍惜时间——去外地授课,她总是请求对方把上课时间安排在下午。这样她就能在讲完课后直奔机场,连夜返回,第二天一早又能站在校门口迎接孩子——微笑、俯身、摸一摸头,师生互道一声“早上好”。

今年47岁的吴蓉瑾,选了一幅很萌的图画作微信头像——一个女孩驾着一片云,寓意放飞青春的梦想。

27年过去,梦想指引,初心未改。

时代楷模英雄人物事迹素材篇3

我国在货油舱用耐蚀钢的材料体系、生产技术方面完全空白,没有任何资料可查、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但严玲毫不畏惧,直面挑战,从基础研究入手,带领项目团队深入调研,首次揭示了低碳钢在货油舱环境下的腐蚀机理。同时,探索出全新的耐蚀成分体系、关键特性相匹配的制造工艺,历经实验室近二十炉的小炉冶炼,十余轮次的工业化试验和上千件试制样品检验、分析与评价,最终突破国外的技术壁垒,成功开发出系列油船用耐腐蚀钢板,各项性能指标显著优于国际同类产品,在国际上首家通过多国船级社认证,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了船用耐蚀钢的首次国产化。2014年9月,全部采用鞍钢油船货油舱用耐腐蚀钢板建造的国内首条示范应用油船“大庆435号”顺利交付使用。2021年4月,采用鞍钢研发的耐蚀钢成功建造的我国第一条30万吨超大型油船顺利竣工,标志着我国完全掌握了耐蚀钢的材料和应用关键技术,在船舶绿色化、大型化发展进程中跨上新的台阶,矗立起我国耐蚀钢应用领域的又一里程碑。

打破韩国和日本垄断,在国内首次开发出全系列大厚度超高强止裂钢板,为我国真正实现“国船国材建造”、超大型箱船建造水平和接单量双双跃居世界第一作出重要贡献;lpg运输船用低温钢实现全球首发,能够满足代表当今世界造船水平的最先进船舶的材料设计与应用需求;打破韩国垄断,研发成功无镍lng钢,即将让国内诸多造船企业使用上中国制造的低成本、高性能新型钢材……在严玲团队的不懈努力下,目前,鞍钢已成为认证品种最全、数量最多、范围最广的造船用钢生产企业,能够全领域全方位满足我国自主建造极深、极远、极寒船舶的服役要求,为我国从造船大国成为造船强国提供了强有力的钢铁新材料支撑。

高端钢种研发生产绝非坦途。严玲和她的`团队坚定必胜信念,凭着严谨科学的态度、敢闯敢试的勇气、拼搏进取的精神,交出了一份份完美答卷。

2013年,我国计划建造全球第一座、也是最先进的超深水钻井平台——“蓝鲸一号”,平台最关键的支撑部位需要选用f级超高强钢,当时国内还没有钢企能够生产。

研发的重担又一次落在了鞍钢肩上,严玲勇敢挑起了重担。然而几轮试制下来,始终无法使钢板芯部的韧性和强度达到要求的技术指标。但她毫不气馁,带头反复仔细分析排查,最终找到性能波动的原因,并通过在多个关键工艺做出创新性优化,成功突破这一关键材料生产技术难关,使产品获得优异性能,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蓝鲸一号”在我国南海实现首次成功开采可燃冰提供了最强有力的保障。“跟钢”是新钢种研发试制过程的必经环节。钢生产到哪,科研人员就要跟到哪,确保随时根据现场情况的变化做出调整。研发集装箱船用高强超厚止裂钢时,为了摸清工艺参数,严玲和研发团队成员接连几周进行24小时跟钢试制,每天早上到现场,24小时后才离开现场,马上又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论证,几乎不眠不休,苦苦寻找突破瓶颈的方法。历经两个多月,她和团队成员摸排了所有关键工序和几十个工艺参数,反复对比分析,不断优化工艺。“当时脑子里想的全是止裂钢,就连做梦都是在看钢板内部的组织照片。”严玲说。

在常人眼中,严玲已是事业有成、集多个荣誉于一身。但她觉得,自己只是承担了一名当代鞍钢科研人员应尽的责任,是伟大的时代给了自己建功成才的难得机遇,是鞍钢提供了深厚优良的研发沃土,是团队赋予了密切配合的合力支撑。“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时代楷模英雄人物事迹素材篇4

矿山救援是一项集专业性、业务性、技术性、实战性于一体的系统工程,要有顽强拼搏、勇于奉献的精神,更要坚持科学决策、安全救援的原则。

在救护大队的17年间,肖文儒参与处理煤矿救援事故500多起,他胆大心细、勇于拼搏,练就了过硬本领,积累了丰富经验。

2010年,在处置山西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王家岭矿透水事故中,肖文儒先后5次下井指导施救。在救援关键阶段,他身背呼吸器下井侦查,掌握了第一手信息,会同地方政府人员制定了严密的行动方案,奋战8天8夜,为成功救出115名被困矿工作出了突出贡献。

这次救援被困矿工的壮举,获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世界矿业史上最让人惊叹的救援之一”“成功书写了人类的大营救”“‘中国矿工获救’居世界十大救援奇迹之首”——许多国外权威媒体这样评价。

1000多名救援人员,连续奋战14个昼夜,救出11名矿工——山东栖霞笏山金矿“1·10”重大爆炸事故救援,可以说是国内难度最大的矿山救援案例之一。举棋若定的肖文儒,为这个被称为“教科书式的经典事故救援案例”,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起初,现场指挥部决定布置4个钻孔进行施救。但因该矿岩层地质条件复杂,有构造破碎带,2号钻孔卡钻废弃。应急管理部工作组成员肖文儒果断向指挥部建议——再增调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大地特勘队一台高性能钻机和专业操作团队赶赴现场救援。

事后证明,这是一子落而满盘活的关键举措。原来,13日开钻的3号钻,孔钻至井下521米处时,井底偏移达7.4米。经专家组充分论证,决定由新调来的大地特勘队对3号钻孔进行纠偏透巷。17日13时56分,这个“生命通道”终于打通。

救援过程中,问题层出不穷,可谓“一山放过一山拦”。由于3号钻孔涌水在巷道积聚,工作组建议指挥部启用备用的4号钻孔代替3号钻孔,承担“生命通道”功能。为防止4号钻孔发生涌水,肖文儒建议“先堵水再透巷”,并被指挥部采纳。后来,被困人员转至4号钻孔下方,最终11人获救。

肖文儒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在一次次救援实践中得到有力印证,他是救援人员心中“权威”的代名词,是新时代科技人才的突出代表。

在救护大队那些年,肖文儒不断探索实践救援新技术;为实现更加科学、安全的救援,调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大地特勘队带一台高性能钻机前来增援!这时,救援希望最大的3号钻在钻至井下521米处时,距井底目标偏移已达7.4米。

一子落而满盘活,新增救援团队及时对发生偏移的3号钻孔进行纠偏透巷。仅用4天,这条“生命通道”提前打通!一刻不停,在部署打通4号钻孔中,肖文儒建议“先堵水再透巷”,确保了这条生命维护和监测通道始终畅通。后来证明,这个方案让转至4号钻孔下方的被困人员生存环境大大改善,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最终,11名被困人员获救,这次事故救援也被业内誉为“教科书式的经典案例”。

临场应变、力挽狂澜,靠的是废寝忘食的研究思考、通宵达旦的实战训练。38年来,肖文儒不管岗位、身份如何变化,他一直冲锋在救援最前线,成长为我国矿山救援的权威专家。

“加强瓦斯实时监测!”2017年秋,辽宁阜新万达煤矿发生透水事故。肖文儒在井下现场连续工作11个小时,当作业现场瓦斯浓度达到3.5%并继续上升时,他立刻组织调整通风系统,将作业现场瓦斯浓度控制在安全范围,最终,83名被困矿工全部获救。

举棋若定,落子无悔,在一次次的'生死淬炼和刀锋行走中,肖文儒成了全国应急救援系统的“老兵”。

从推广正压氧气呼吸器、高压排水软管等装备的广泛应用,到加快救援应急通信、矿用石膏等技术的高速发展;从组织起草矿山救护规程和救援条例,到“传帮带”各类现场处置和技术装备的经验……肖文儒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倡导“科学精神和热血担当缺一不可”。

他的手机上,存满了全国矿山救援大队大队长和总工的电话号码,一有机会,他就深入基层救援单位,推广矿山救援的新知识新办法,服务于城市救援与综合救援。

“运用新方法新技术,老肖为应急救援加上了多重保险。”应急管理部矿山救援中心综合处二级调研员、副处长欧阳奇说,“他不仅是主心骨,更是指路灯。”

时代楷模英雄人物事迹素材篇5

为进一步宣传和学习王红旭同志的先进事迹,大力弘扬他“在生死关头,舍生忘死,挺身而出”的崇高品格,按照教育部、黑龙江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关于深入开展“向王红旭同志学习”的通知》要求,我校积极贯彻落实,深入开展向王红旭同志学习活动。

2021年7月7日,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开展学习王红旭同志先进事迹师德专题会议。

会上马书记传达了教育部追授王红旭“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及哈尔滨市教育关于深入开展向王红旭同志学习的通知,详细讲述了王红旭舍已救人的事迹。

王红旭同志,男,汉族,1986年12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2009年8月参加工作,生前系大渡口区育才小学体育教师,一级教师。

2021年6月1日下午,在长江大渡口万发码头段,两名儿童溺水被冲入江水中。正在江边游玩的王红旭同志,放下自己三岁的'孩子,与其他市民义无反顾跳进江中奋力施救。第一个跳入水中的王红旭同志先救起一名女孩,传递给江边的接应市民,再次转身游向已被江水冲远的另一名男孩,救起男孩回游中,耗尽全力将小孩推向接应人员。最终,两名小孩在其他市民帮助下成功上岸,王红旭同志因体力严重透支,被卷入江中漩涡,他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35岁。连日来,王红旭同志的英雄义举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人,他舍己救人的事迹被广大干部群众广为传颂,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告别悼念活动中,数千名群众自发前往送别、悼念。6月11日,教育部追授王红旭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时代楷模英雄人物事迹素材篇6

陈立群退而不休,拒绝百万年薪,来到国家级贫困县中学任校长。他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质量;设立陈立群奖教金,大力培养教师队伍;自费资助贫困学生,用心哺育祖国未来。一片丹心走出教育扶贫路,用爱与责任呵护了贫困学子的求学梦。

陈立群从教38年,担任校长30多年,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高效的.管理理念。2016年退休后,他婉拒多家民办中学的高薪聘请,毅然来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民族中学担任校长,开出的唯一“条件”是分文不取。上任后,他制定了《台江县民族中学教师课堂常规》等16项管理制度,整顿校风教风,创新教学方法,短短两个月内学校面貌就焕然一新,得到了显著成效,2018年,全校901名学生参加高考,450人考取本科,高考增量从全州垫底冲到全州第一。

陈立群十分关心贫困学生,在浙江工作时就曾资助宏志班学生,来到台江又资助了多名贫困学生。他还多次去医院接送、看望、陪伴生病的学生。

陈立群说:“所有的帮扶总是暂时的,所有的支教总是要结束的,关键在于增强贫困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他与爱人商量决定,把他所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杭州市杰出人才奖的20多万元钱拿出来,设立台江县民族中学陈立群奖教金,奖励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能力的优秀教师,已发放3批次,共有27名教师受益。2018年,贵州省教育厅以陈立群之名成立全省名校长领航工作室。陈立群积极探索校长培养机制,义务作报告开讲座60多场,培训校长、教师超过万人,为贫困地区培养了一支留得下、靠得住、教得好的师资队伍。

陈立群把台江的孩子当作自家的孩子来对待,用心哺育台江的未来。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苗族孩子树立高远志向,立志学有所成后回来建设家乡。

时代楷模英雄人物事迹素材篇7

张富清,男,汉族,1924年12月出生,陕西洋县人,1948年3月在陕西瓦子街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194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1月转业到来凤县,先后在县粮食局、三胡区公所、卯洞公社、县外贸局、县建设银行工作,1985年1月离休。

张富清同志在解放大西北系列战斗中英勇善战、舍生忘死,荣立西北野战军特等功一次、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一次、师二等功一次和团一等功一次,被授予军“战斗英雄”称号、师“战斗英雄”称号和“人民功臣”奖章。他深藏功名六十余载,连至亲好友都不知道他曾经立下过赫赫战功,直到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时,才了解到他是一名功勋卓著的战斗英雄。张富清同志是始终践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优秀党员,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忠诚战士,是衷心体国、夙夜在公、淡泊名利的先进楷模,是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学习榜样。为深入学习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县委决定,在全县开展向张富清同志学习活动。

向张富清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对党忠诚、初心不忘的革命本色。不论所处哪种时代、身在哪个岗位,始终保持崇高信仰。在革命战争年代,张富清同志坚决做到“党指到哪儿,就打到哪儿”;在祖国建设时期,坚决做到“党让我去哪就去哪儿,哪里最艰苦就去哪儿”,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牢记宗旨、坚定信仰,真正把对党的绝对忠诚刻进心中、融入血脉,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向张富清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张富清同志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面对生死考验、紧急关头,他无私无畏,主动请缨担任突击队员,越是艰险,越要向前,当前锋打头阵、翻城墙炸碉堡,与敌人殊死搏斗,负伤不下火线。他以无比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彰显了革命军人驰骋疆场、果敢坚毅、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

向张富清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胸怀大局、矢志奉献的优良作风。支援地方建设,他响应号召主动申请到条件最艰苦的来凤工作;国家精简人员,他率先动员妻子放弃“铁饭碗”;坚守工作岗位,忠孝未两全成为毕生遗憾。他像革命的一块砖,数十年如一日,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主动作为,干一行爱一行,不务虚功、开拓奋进,体现了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矢志奉献的优良作风。

向张富清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淡泊名利、廉洁齐家的高尚情操。张富清同志九死一生、功勋卓著,却从不以此为资本要待遇、要名誉、要福利。他珍惜军人荣誉,却选择深藏功名、回归平凡,婉拒媒体采访——“党要我接受采访,我就接受采访”。他珍爱党员身份,始终保持清廉本色,从不利用职务为亲属谋利,教育子女“自强不息、自己奋斗”。他始终坚定信仰、笃定信念,拿起的是责任,放下的是名利,向我们传递着时代的`正能量。 向张富清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张福清同志住着老房子,用着老家具,生活清贫却时时想到的是响应党的号召,处处想到的是减轻国家负担。他热爱学习,95岁高龄仍然坚持每天读书看报、看电视新闻,“工作上离休了,思想政治上不离休”。他珍爱生命,88岁截肢,仍乐观向上、坚持锻炼,靠着假肢和支架重新站了起来。他以奋进不息、积极向上的坚强意志,为“英雄”写下了的注解。

时代楷模英雄人物事迹素材篇8

其美多吉,男,藏族,中共预备党员,1963年出生,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龚垭乡人,现任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四川省甘孜县分公司长途邮运驾驶员、驾押组组长。2017年,其美多吉当选“2016年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2018年,其美多吉所在的康定—德格邮路被交通运输部命名为“其美多吉雪线邮路”,其美多吉荣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1月,中央宣传部将其美多吉定位为“雪线邮路的幸福使者”,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号召广大干部群众向他学习。2019年2月18日,其美多吉当选“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

其美多吉在雪线邮路上工作了30年。30年来,其美多吉平均每年行驶约5万公里,行驶总里程达14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35圈。他驾驶的邮车从未发生一次责任事故,圆满完成了每一次邮运任务。他30年如一日用青春和生命传递邮件,用鲜血和汗水忠诚履职,舍身忘我,不辱使命,实践邮政人服务国家统一、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职责使命;继承弘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丰富发展了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交通精神。

一、不畏艰险,忠诚担当,坚守雪线邮路30年

甘孜州环境艰苦、气候条件恶劣、交通状况差,邮政企业开展普遍服务的难度很大。目前甘孜州邮政分公司拥有42辆长途邮车,41名长途邮车驾驶人员,州内邮路往返6516公里,要翻越17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山。雪崩、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威胁着邮车、邮件和驾押人员的安全。

甘孜与德格之间,高耸着海拔6168米、有着“川藏第一高、川藏第一险”之称的雀儿山。雀儿山最高峰绒麦俄扎是四川境内第四高峰,终年积雪不化。垭口海拔5050米,是四川最高的公路垭口,川藏线317国道由此穿行而过。在雀儿山隧道通车以前,317国道在雀儿山山下是柏油马路,上山路却依旧是土路,给车辆带来极大挑战。山顶就在眼前,道路却弯曲险峻,几乎是在绝壁上开凿。车辆行驶在狭窄的山路上,一面是碎石悬挂,一面是万丈深渊,路面最窄处不足4米,仅容一辆大车慢行,对道路不熟或者驾驶技术不过硬的司机根本应付不了。

在2017年9月雀儿山隧道通车前,其美多吉每月都不少于20次在这条路上往返。冬季遇到大雪封山,被困在山上进退两难是常事。2000年2月3日,其美多吉和同事邓珠曾在山上遭遇雪崩,进退无路,两人用铁铲等工具一点一点铲雪,不到1000米的距离,整整走了两天两夜。在雪线邮路上,邮车就是司机们心目中的'航标。由于雀儿山道路太险峻,有些驾驶员甚至连车都不要就下山了,其美多吉常常帮助他们开过危险路段。

二、爱岗敬业,初心不忘,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价值

其美多吉说:“开邮车是我从小的梦想,这是我喜欢的工作,当然要坚持下去。”18岁那年,其美多吉买了一本《汽车修理与构造》的书,慢慢琢磨着学会了修车,后来,又通过努力学会了开车。德格县邮电局招聘驾驶员,其美多吉开得好,又会修车,被选中开上了全县唯一的邮车。

川藏线不仅路况复杂、气候恶劣,过去车匪路霸也时常出没。1997年至今,甘孜州发生过十多起邮车被抢事件,在一次次生死考验面前,邮政人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用鲜血和生命守护着邮件和邮车的安全。2000年,驾驶员唐健和押运员肖良在甘孜县庭卡电站附近被两名持枪歹徒抢劫,连外衣也被强行脱走。2001年,驾驶员万树茂与押运员邱宇在罗锅梁子被歹徒开枪射击,邱宇左眼中弹,右眼也留下了弹片,28岁的他双目失明。

2011年,其美多吉的大儿子婚期临近,却突发心肌梗塞去世,这场打击也让其美多吉变得沉默寡言。2012年9月,其美多吉驾驶邮车返回甘孜,遭遇歹徒持刀抢劫,身中17刀,肋骨被打断四根,头盖骨被掀掉一块。出院后,左手因为肌腱断裂一直无法合拢,他不得不暂别岗位。接连遭遇精神和身体的重创,其美多吉并没有向磨难低头。为了重返邮路,他四处求医,通过痛苦的治疗使左手康复。一年后,不顾同事和家人的劝阻,他再次开上了邮车。

其美多吉知道,他们的工作关乎个人生命安全,关乎客户邮件安全,关乎国家秘密和财产,绝不能有半点闪失。“做好检查,才能安全行驶”。从车辆检查、维修,到熟悉邮路上的每一个转弯、每一处暗冰,其美多吉和他的同事们把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匠心”融入邮运驾驶的每一个环节。

如今,其美多吉所在的驾押组,年龄最大的56岁,最小的27岁。他们和其美多吉一样年复一年奔波在雪线邮路上。2018年,其美多吉带领班组安全行驶62.49万公里,向西藏运送邮件41万件,运送省内邮件37万件,连续30年机要工作质量全红。

三、乐于助人,团结友善,做藏区传递幸福的使者

雀儿山隧道未通车前,在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上,其美多吉经常给雀儿山上第五道班的工人莫尚伟、黎兴玉夫妇送去新鲜的蔬菜。他们说,在这荒凉的生命禁区,邮车送来的报纸和家书,是精神世界的唯一安慰。而过去20多年里,他们托其美多吉送出去的家书和工资,没有一次丢失过。

雪线邮路上的30年,其美多吉见证着祖国对藏区的巨大扶持,看到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巨变。2017年9月26日,雀儿山隧道正式通车。其美多吉开着邮车,第一个通过了雀儿山隧道。过去需要过老虎嘴、鬼门关等危险重重2个多小时的路程,现在只要12分钟就可以通过。

从前,邮车总是运进来的东西多,运出去的东西少。近年来,随着电商的发展,送到高原上的包裹越来越多。“我看到老百姓拆包裹的样子,心里就高兴。”其美多吉说。现在,德格印经院的精美藏经、南派藏医的藏药、高原上的土特产,都是通过邮车运递出去。在党和国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阶段,其美多吉和他的同事们一直耕耘在藏区“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最后一公里,默默守护着藏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邮路沿途的藏民,对邮车有着很深的感情,称其美多吉和他的同事是“传递幸福的使者”。

30年来,其美多吉没有在运邮途中吃过一顿正餐,几乎没在家里吃过年夜饭。其美多吉驾驶技术好、路况熟,川藏线上无人不知,很多人劝他换个更轻松更挣钱的工作,他却说:“每一个邮件、包裹都饱含着父母对儿女的牵挂、儿女对父母的孝心,不及时送达感觉对不起那一份份心意。我就喜欢开邮车。”其美多吉没有豪言壮语,但每一句都掷地有声。

其美多吉说:“我是一个地道的康巴人,懂得感恩。每当老百姓看到邮车和我,就知道党和国家时时刻刻关心着这里。我们每一颗螺丝钉都是在为藏区安定团结作贡献,我热爱我的工作。”

时代楷模英雄人物事迹素材篇9

1983年,21岁的肖文儒从山西省雁北地区煤矿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原大同矿务局矿山救护大队工作。那时候,煤矿井下生产条件艰苦,大小事故时有发生。肖文儒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大同地区上千个煤矿,几乎每一天都有事故。当时老队员常说,什么叫救护队?就是‘身背呼吸器,手拿斧和锯,井下着了火,只有打密闭’,这四句话充分反映了当时我们国家矿山应急救援的整体水平和处置能力。”

戴上呼吸器,就要与外界隔绝,耳朵里全是自己呼气和吸气的声音。披着浇透了凉水的草袋子,到接近人体极限的高温火区打密闭,忍受常人难忍的高温与高湿的“折磨”。肖文儒说,这让他感到,这份“水深火热”的救援工作不仅与青年人的美好憧憬有着很大的差距,而且随时可能面对极端情况和生死考验,但一次次“挽救生命”的救援行动,让他慢慢消除了心理上的落差和压力。肖文儒说:“如果我们能拯救一个人的生命,那么背后就有几个家庭和许多人能减少痛苦,所以这就更加坚定了我继续从事应急救援工作,也就是坚定了我‘择一事、终一生’的.决心。”从基层矿山救护队到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多年来虽然工作岗位在变化,但肖文儒有一个习惯从未改变,只要参与救援就会实地下井勘察情况,因为只有下井掌握第一手资料,救援方案才更有针对性,救援行动才更有效。

今年1月10日,山东烟台栖霞市笏山金矿发生井下爆炸事故,拥有丰富矿山救援经验的肖文儒再度出征。

救援过程中,在打通从地面至被困人员的钻孔后,被困人员从600多米深的地下深处,通过直径10厘米的钻孔传递上来2张纸条,上面写着:“望救援不停,我们就有希望”“麻烦再送一部电话作为备用,联系不到你们,我们就找不到党了”。当这两张纸条从井下传递上来时,肖文儒在为幸存矿工感到欣喜的同时也感到了从业以来从未有过的责任与压力。肖文儒说:“这两张纸条,就说明人还活着。那已经是发生事故的七天七夜了,这些活着的人必须要救出来,感觉责任更加重大。钻孔只是维持着他们生命,但是还要有个逃生通道,也就是救援通道,我们就主要围绕着清理井筒。当时井筒也塌落堵塞得很严重,说实话压力也很大,但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你把握住这个怎么做都不过。我们就要想尽一切办法,穷尽一切手段,千方百计把被困人员救出来。”

14个日夜,肖文儒带领专家团队和救援队伍,吃住在一线,反复研究救援方案,多种技术路线同时推进并创新应用世界领先的钻机救援技术,为救援争取了宝贵时间,成功救出11名被困矿工。这次救援在业界引起巨大反响,堪称教科书式的典型案例。肖文儒说:“能把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我们的一切付出都值了,所以这是非常光荣的职业。”

肖文儒曾说,“睡觉时做梦,梦见最多的是在井下抢险救援的场景”。2010年山西王家岭煤矿特别重大透水事故,2013年吉林通化八宝煤矿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2017年辽宁阜新万达煤矿透水事故,2019年四川宜宾杉木树煤矿透水事故……参加工作38年,肖文儒参与、指挥和指导事故灾难救援700多起,记录救援事故的本子有40多本,年均出差100余天,最多的时候一年200多天。肖文儒说,他所做的工作,只是在尽一个应急人的天职,只要党和人民需要,他就无怨无悔,冲锋在前。“我从事了30多年的应急救援,最让我难以忘记的就是事故现场险象环生、惊心动魄的场面,同时让我难以忘记的还有每当我们付出艰辛,最后把被困人员成功救出之后那种幸福和喜悦,所以这个工作让我觉得值!什么叫党和人民的‘守夜人’?‘守夜人’就是我们要站好岗、值好班,守护百姓的安全。”

时代楷模英雄人物事迹素材篇10

毛相林,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从1997年起,毛相林带领乡亲们以“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历时7年,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8公里长的“绝壁天路”。路修通后,他又带领村民们向贫穷宣战,探索培育出柑橘、桃、西瓜等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蹚出了一条致富路。202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3785元,是修路前的43倍。毛相林数十年不改初心,苦干实干,用一条“天路”开辟了下庄村的新天地,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绝壁上凿通出山路

过去,被困谷底的下庄人,唯一通往外界的“路”是陡峭的山体和108道“之字拐”,去趟县城,走小道要手脚并用,危险不说,一来一回得3天。

难道要一直困在大山里穷下去吗?1997年,毛相林动了修路的念头。召集村民商议时,却受到了很多质疑。毛相林没有气馁,和村民们磨嘴皮、算细账:“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我们修不完还有儿子,总有能修完的一天”……终于说服了村民。

在绝壁上开山修路,艰辛危险超出想象。毛相林带着村民,用最原始的方法,寸土寸石向前掘进。腰系长绳吊在空中钻炮眼,用简单的工具农具开凿岩石……

艰苦并没有动摇毛相林的决心,但意外的出现却让他因内疚而产生了犹豫。两个月内,接连有两位村民在修路过程中不幸遇难。还要不要继续?就在这时,一位遇难村民的父亲毅然站出来表态:“继续修!我儿子死得光荣,咱只要下定决心一定能摆脱贫困!”

毛相林带着大家擦干眼泪,继续走向山上的工地。历时七载,下庄人用双手,硬是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8公里长的路。

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当初2米宽的石子路,如今已变成了标准的山区公路。从下庄到巫山县城,车程只要一个半小时左右。

山洼里种下致富果

路通之后,不少村民去了外地务工,收入有所增长,可是村里的产业发展缓慢,“穷根”还是没拔掉。

“我的父母都是党员,母亲以前经常教育我,有事莫往后躲,要往前冲!村里的事,我必须要站出来。”毛相林说。

下庄村土地不少,但传统种植的就是玉米、洋芋和红苕,寻找合适的产业项目,成了毛相林花费力气最多的事情。

先是种漆树,辛辛苦苦把树苗栽下,没成想气候不适合,第二年树苗全枯死了。后来又养过山羊、桑蚕,都不顺。

毛相林憋着一股不认输的劲儿,外出考察,请教专家,与村两委共同商量种植脐橙。为了打消村民顾虑,毛相林先在村民大会上作检讨,然后承诺自己先种几亩,大家看看效果。

这次毛相林一点儿不敢大意,他带着儿子去学习,试种成功后免费为村民提供技术服务。这几年,下庄的脐橙年年丰收,每年能给村民们带来200万元左右的收入。

目前下庄村水果种植面积近千亩。水果种成了,毛相林又带着大家发展乡村旅游。

培育“三色”经济,发展乡村旅游

细数村民的增收门路,毛相林将其概括为“三色”经济:蓝色(劳务输出)、绿色(西瓜)、橙色(纽荷尔)。正是在“三色”经济的催化下,村民的腰包鼓了,村庄的面貌变美了。

如今毛相林又带领村民吃上旅游饭,下庄村正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优势发展乡村旅游。

发展乡村旅游,推进移风易俗,提振信心志气,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让乡亲们改变了贫困落后面貌,过上了富裕文明生活。

毛相林打通绝壁、誓拔穷根的事迹传遍了全国各地,赢得了人们广泛赞誉,他也陆续获得“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等荣誉称号。

不敢忘了身上的责任

2004年通路以后,全村有130多人外出上中学,30多人考上了大学。毛相林也有新期盼:“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回来,用学到的知识改变家乡的面貌。”

“留在村里吧,下庄村需要你们年轻人。”毛相林上门劝说准备外出打工的毛连长。亲眼见到家乡的.变化,毛连长放弃了外出的计划,决定留在村里发展民宿,搞直播带货。“200多名外出务工村民,已有一半选择回来了。”毛相林告诉记者。

“绝壁上的路修好了,致富的路还得继续往前蹚!”

来自重庆的退休干部孙先明带着家人来参观。“我们感受到一种不甘贫穷、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很受感动。”他说。

“不等不靠,幸福要自己造”

如今走进下庄村,“不等不靠,幸福要自己造”的标语赫然入目。这样的精神,改变了下庄村,也激励感召着越来越多人投入到当地的乡村建设之中,在“天坑”深处续写一个个奋斗的故事。

涓涓不塞,将为江河;源源不断,是为奋斗。毛相林,是无数在广袤田野里辛勤耕耘、呕心沥血的奋进者的缩影。三十五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用科技把荒山秃岭抛进历史的李保国,用36年的奋斗开凿出“生命渠”、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誓言的黄大发,把“扶贫路”当作“长征路”、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正是有这样一群迎难而上、坚韧不拔、倾力奉献的人,把心血和汗水洒遍千山万水、千家万户,我们才能共同实现山乡巨变、山河锦绣。

时代楷模英雄人物事迹素材篇11

郑德荣同志对信仰的坚定令人敬佩,早已是桃李满天下的他依然坚持不断进行学术研究,他一辈子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他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是一名默默耕耘的园丁。他坚守在教学一线,为人师表,甘当人梯,把自己的所思、所学、所想、所研、所得传授给每一个学生。1986年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之后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33年来,他培养了49名博士生,他去世前18天,依然听学生念了两个小时的论文,坚持拔掉氧气管,给学生提出出修改意见。工作67年,与时俱进,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始终围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这条主线,他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句话竟是“初心不忘,坚持马克思主义”。他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总是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的榜样。

学习他坚定执着的信仰信念,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对事业无限忠诚,不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用信仰的光芒,照耀前进道路上坎坷;把对信念的追求,落实在默默无闻、脚踏实地的具体工作中,通过不懈的勤奋努力,绽放出信念的力量。

学习他初心不忘、对事业无限忠诚的情怀,他甘当人梯、淡泊名利、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本职工作的无比热爱和高水平境界的不懈追求。对工作满腔热忱和不懈追求更高水平。

要认真学习郑德荣同志的崇高精神,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以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精神,以善作善成、勇创一流的作风,改革创新,奋斗姿态,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幸福美好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时代楷模英雄人物事迹素材篇12

他带领团队扎根边疆村寨,用科学知识帮助农民发展致富产业,用 “神器土豆”、“有机三七”、院士指导班等带动一个个村寨摆脱贫困;他出身农家,对土地和农民有深情厚谊,怀抱“让农民过好一点”的朴素愿望,被人称为“农民院士”,而他自己说“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会种庄稼的农民朱有勇,好生了得,人称“农民院士”一位“顶天立地”的农业科学家,一位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奋斗者,一位初心不忘、践行使命的共产党人,他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

学习朱有勇忠诚担当的崇高精神,积极投身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伟大事业,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应有贡献。朱有勇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投身到脱贫攻坚的行动中,主动到深度贫困区域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我们更应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坚定不移的信心,在脱贫攻坚中充分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学习朱有勇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境界。朱有勇心里装着祖国、装着人民,时刻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以自己的付出和牺牲促进社会进步、增进人民幸福。“让农民过好一点”,一句承诺映照一位共产党人的一辈子、一名共产党人初心不改的一生。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我们要向朱有勇那样,满怀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自觉把个人价值追求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历史进程,积极投身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伟大事业,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应有贡献。

学习朱有勇埋头苦干的敬业奉献情怀。把论文写在大地,把农民装在心里。他“看到科研成果在千万户农民家里开花结果,比拿多高的.奖金、发表多重要的文章都更高兴。”脱贫攻坚最前线就是他的战场,在偏远的村寨一待就是5年。他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间地头,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更多的“农民院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更多的时代楷模,朱有勇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敬业奉献见贤思齐的新时代标杆。

时代楷模英雄人物事迹素材篇13

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

他们有的爱岗敬业;有的无私奉献;有的奋勇担当;有的舍生取义。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但和平时代并不意味着没有战争,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威胁、危险无处不在,只不过在危险到来之前,有人在为我们赴汤蹈火。和平时代自有和平时代的英雄。

时势造英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模范,正是因为他们冲锋在前,才护卫了一方的平安与净土。四川凉山的消防英雄,面对突如其来的森林大伙,临危不惧,奋勇向前,他们是勇敢的森林卫士,是英勇的消防战士!扫雷英雄杜富国,危险面前,一句“你退后,让我来”,如此铿锵有力!他用血肉之躯挡住危险,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自己却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名军人,是一名为百姓排忧解难、保驾护航的子弟兵!

伟大中的平凡。有的人看上去光鲜亮丽,却也时刻秉持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大多数人看到了眼前的耀眼与成功,而更加珍贵的则是他们背后的坚韧与毅力。一句话说的好,幸福只有一种,不幸千差万别。同样,伟人之所以有所成就,他们对自己的.磨砺与付出也是与之成正比的。只有千磨万击还坚劲,才有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魄力与勇气;只有不畏严寒和酷暑,才能拥有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美好画卷。

平凡中的伟大。有的人看似是极其普通的“小人物”,却也有着不为人知的付出,他们默默无闻,辛勤劳作,为了祖国“大家”的和谐,也为了个人“小家”的幸福。凌晨一两点的街道,有人每天打扫清洁,为的是生活环境整洁;凌晨三四点钟,早点摊已经开门营业了,为了生计,也是为了早起上班来不及吃早餐的人们能够吃上热腾腾的早餐然后准时上班;他们的工作也许并不会受到很多人的关注,但他们却在每天一点一滴的工作中不辞辛劳,忠于职守;他们的工作也许繁忙、劳累,却从不吝啬对陌生人报以微笑。他们是特殊的,却也是普通寻常到极致的,他们每天重复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不断地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与帮助。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以,每一天都是崭新的。

时代楷模,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们身上散发的光芒是这个时代的真实写照,我庆幸生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代,人民的幸福感越来越强,与此同时,我也深深地敬佩着那些为我们的美好生活而负重前行,保驾护航的所有人!因为他们,我们才感觉到安宁,因为他们,我们才没有后顾之忧,更因为他们,我们才是真实的自己!感恩在路上拼搏的他人与自己,只因为彼此的奉献,才有了彼此的成就。

祖国妈妈在她70年的韶华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中华儿女,中华儿女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祝福我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也祝愿大家庭里面的兄弟姐妹们更加团结友爱!

时代楷模英雄人物事迹素材篇14

李双良(1923年9月至20__年12月16日),男,汉族,山西省忻州市解原乡北赵村人。

1983年,李双良主动请战,不要国家一分钱投资,带领渣场职工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把沉睡了半个多世纪的占地2.3平方公里的渣山搬掉,累计回收废钢铁130.9万吨,还自创设备,生产各种废渣延伸产品,创造出很大经济价值。

此后,他又带领职工在原地建成了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的大花园。他的贡献,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太钢的倒渣难题,更走出了一条“以渣养渣、以渣治渣、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综合治理、变废为宝”的.治渣新路子。

为治理污染、改善环境、循环经济、科学发展作出了贡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被誉为“当代愚公”。他的精神不仅对太钢职工,而且对全国乃至世界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时代楷模英雄人物事迹素材篇15

孩子称她为“云朵妈妈”,家长喊她“秒回校长”,同行叫他“种子校长”……每一个亲切的称呼,都像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校长吴蓉瑾的闪闪发光的勋章。她扎根基础教育27年。曾获得时代楷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优秀中队辅导员,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

理想信念的`播种者:为青少年学子播种红色初心

吴蓉瑾所在的卢湾一中心小学坐落于上海市中心黄浦区,这里毗邻中共一大会址,有着独一无二的红色底蕴与丰厚的学习资源。面对在改革潮头、黄浦江畔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吴蓉瑾始终将理想信念教育特别是红色精神的传承弘扬,作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80408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