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凯发旗舰厅 > 历史材料 > 历史趣闻 > 中华杂谈 >

青梅煮酒的历史真相-ag凯发旗舰厅

时间: 鸿宇2 中华杂谈

  “青梅煮酒”竟是曹操向天下人撒的一个大谎?这是怎么回事?赶紧一起来看看学习啦小编为您推荐的青梅煮酒的历史真相,希望能够解答您的疑问。

  青梅煮酒的历史真相:

  “青梅煮酒”论英雄,大家都知道曹操把英雄的称号硬塞给刘备,一句“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让刘备差点掉了脑袋。但事实是不是真的这样呢?如果在曹操的心中刘备真的是英雄,能得天下的英雄,那刘备还有机会活吗?

  刘备是不是英雄,这是一个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刘备的前期,不象是英雄——《三国志》写赤壁战前的刘备无非是四个字“先主败绩”。这其实就是刘备前半生经历的高度概括。而且刘备看起来既无明确的志向,又没有一个具体的战略计划,总是随遇而安,好象在思进取却没有进取。我想这一点当时的诸侯都赞同。人们总是认为曹操、袁绍等诸侯都以为刘备是英雄,我却有自己的看法。首先,袁绍应认为刘备是像崔琰、王粲一类的人物,中看不中用,袁绍是喜欢这类人物来装点门面的,所以会敬如上宾。如果袁绍把刘备看作英雄,而刘备在袁绍帐下干活应不卖力,那么就凭袁绍疾贤妒能的本事,能让刘备舒服吗?我认为曹操是不知道刘备是什么人物故而处处试探:先是授权皇帝给个“皇叔”的称号(如果没有曹操的授权皇帝私自拉拢臣子曹操会怎么想),然后再“青梅煮酒”,结果让曹操确信:刘备虽得民心却胸无大志,不是英雄,于是让他去打袁术。但曹操手下的谋士们却不这么想,他们认为刘备是英雄,之所以没有成器是因为没有根据地,但他有民心,所以很容易就能得到根据地。至于刘表和孙权认不认为刘备是英雄?我不知道。

  刘备到底是不是英雄?我认为是,不光在得了诸葛亮以后,而是一生都是。刘备处处败绩,性命却没有令人担忧的时候,为什么?跑地快?不如说跑地早。在董承事发之前,跑了,在曹操攻下徐州之前,跑了,在袁绍败走之前,跑了……总是在灾难降临之前跑了。这足以说明刘备有足够的政治远见,知道接下来将发生什么事情。他为什么跑了之后总能找到不错的安身之处,暂时没有性命之虞,这是因为刘备有两张最好的政治牌:承天意——皇室后裔;顺民心——“广施仁德于海内”。这两张牌使诸侯不敢轻易与其为敌。这两张牌就是他与别的诸侯最大的不同之处,也是他作为英雄最好的证据。刘备大器得以晚成,除了以上的条件外,还有对人才的渴望与尊重,这便有点象曹操了。

  曹操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曹操在中国的影视剧形象中多以"奸雄“出现,但在历史上其实是一个颇有作为的帝王,毛泽东曾说“我的心与曹操是相通的”。2013年1​1月,复旦大学通过研究发现曹操既非一些史学家认为的夏侯氏后人,也非汉代丞相曹参的后代。

  曹操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在政治上的功绩亦是不凡的。曹操统一北方的积极作用。前已叙及,东汉王朝后期,由于政治黑暗,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无法生活,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黄巾大起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农民起义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继之而来的是东汉王朝的解体和军阀混战。在混战中,不仅董卓、李傕等凉州军阀到处屠杀人民、抢劫财物,就是打着勤王旗号的东方将领也“纵兵钞掠”。因而普遍出现了“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荒凉景象。但相对的说,各军阀之间,毕竟还是有所差别的。拿曹操来说,他虽然镇压过农民起义和滥杀过无辜人民,但从他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表现来看,他比被他消灭的那些军阀还是胜过一筹。比如他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

  曹操一开始走上仕途就试图用比较严格的法律改变当时权豪横行的情况。但由于祸害根子在中央,曹无法施展自己的意图。到他自己掌握政权以后,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他说:“夫刑,百姓之命也”;“拨乱之政,以刑为先”。他起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强。如果把袁绍和曹操在冀州先后推行的治术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情况:“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在袁绍的宽纵政策下,“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这样,自然不能使“百姓亲附,甲兵强盛”。所以袁绍虽地较大、兵较多、粮较足,终为曹所败。曹得冀州后,立即“重豪强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能使“百姓喜悦”的效果。司马光说曹“化乱为治”,并非无据。而且曹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曹还提倡廉洁,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总的来看,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在选拔人才方面:汉时期选拔官吏,被选用人既要有仁义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质,也要有高贵的家世出身。曹操为维护和发展势力,让更多的人为自己的事业服务,不受上述标准限制,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质、出身下层的人,他也注意提拔。210年到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汉末三国的军事家首推曹操。曹操钻研兵法,有高深的军事理论,曾熟读孙武、吴起等前代军事家的著作,在习诸家兵法的基础上,写成《兵书接要》一书,结合自己的战争经验加以论述。所撰《孙子略解》,开创整理注释《孙子》十三篇的先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主张“兵以义动”的战争观,强调师出有名,符合道义。在战略战术上灵活多变,因事设奇、任势制胜,兵不厌诈。

  在带兵方面,他治军严整,法令严明,一次在行军途中,曹操传令不得使战马践踏麦地,如有违犯,一律斩首。士兵皆下马步行,惟恐踏坏麦苗。可曹操的战马因受惊吓踏了麦田。他即拔剑割下自己一撮头发,以示处罚,足见执法认真。《通典·兵典》中收录的《魏武军令》、《魏武船战令》、《魏武步战令》等,也反映了他严明的军令。

  在用兵方面,史称他“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自作兵书十万余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临事又手为节度,从令者克捷,违教者负败。”在对吕布、张绣、袁绍、马超、韩遂等一系列战斗中,常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埋伏、包抄、突袭、离间、劫粮、攻彼救此、弃物诱敌等战术,谲敌致胜,转弱为强。他确实是一个极为杰出的军事家。李靖的《李卫公问对》 、何去非的《何博士备论》等著作都赞誉曹操的行军用兵。

  在御将方面,曹操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曹操能够根据将领特点,用其所长。 例如,许褚、典韦壮武有力,忠诚奉法,曹操就让他们战则为军锋,息则统亲兵;臧霸有恩信于东土,曹操将青、徐二州托付于他,从而得以专心对付袁绍,不必以东方为念;降将文聘本是刘表帐下大将,在江汉一带颇有威恩,曹操任其为江夏太守,委以边事,使御孙权。

热门文章
12212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