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孟超院士事迹与感悟(精选5篇)-ag凯发旗舰厅
吴孟超院士事迹与感悟(精选5篇)
作为学生,要向吴孟超爷爷学习,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向逝去的吴孟超院士致敬!你是否在寻找“吴孟超院士事迹与感悟”?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大家分享。
吴孟超院士事迹与感悟(精选篇1)
这个周末,老师让我们回家继续看20__年感到__人物颁奖典礼的视频,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吴孟超爷爷的先进事迹。
吴孟超爷爷是在____肝胆科医院工作的,他已经八十多岁高龄了,却还坚持在临床第一线工作,为病人手术。虽然吴老__时对自己的部下要求十分严格,可是对病人却是那么的亲切,就好像看待自己的亲人一样。而且,当他为病床上的病人看病时,总是先把手措热后,再在病人身上查体,这样病人就会感到十分温暖,吴老的一个细小动作,对病人来说,能从心底里萌发出生的希望!医术高超的吴老已救治了14000多例病例,算的上是丰功伟绩了。
20__年,来了一位特殊的病人叫甜甜,是肝脏肿瘤,吴老为她诊断后,有两个办法可以让病人起死回生,一是肝移植,二是切掉病灶肝。可是切割的风险很大,弄不好就会____。这使吴老很纠结。有很多同事来好心相劝吴老,让他放弃吧!但是吴老并没有轻易放弃,绞尽脑汁,反而和同事们认真分析手术的最佳方案,把风险降到最底。经过一番严密的讨论,终于定下了手术方案。
第二天早上8:30,手术有条不紊的开始了,每个手术人员脸上的表情都很严肃,主刀者吴老小心翼翼的按照讨论方案的步骤来做,生怕出一点小差错。经过整整九个小时的努力,手术宣告成功,甜甜“死而复生”。吴老高兴的摘掉口罩一身疲惫的朝手术室门外走去,第一时间去告知甜甜的家人。此时的吴老肯定是额头上布满了汗珠,但脸上按捺不住的是胜利的喜悦。
显然这又是一个奇迹,吴老用自己高超的医术又救了一命,所以对吴老讲,妙手回春是关键。每当病人感谢吴老而亲吻他时,吴老也会回吻,真可谓是医者仁心!
吴老用自己的先进事迹成为了20__年感到__的人物。我们要学习吴老,学习他的敬业精神,学习吴老的一片仁心,学会关爱他人,体贴他人,让世间充满爱!
吴孟超院士事迹与感悟(精选篇2)
六十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
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
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他就是中国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
通过网络观看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事迹系列片《人民的好儿女:妙手仁心——吴孟超》,首先看到吴老治疗病人王甜甜的事例,八十多岁老人吴孟超的苍桑与小姑娘王甜甜的青春形成视觉上鲜明的对比,吴孟超的那句“一线希望,百分百的努力”给我强烈的冲击力,更是不惜以数十年行医积攒的赫赫声名做赌注,赌一个年轻的生命的存活,我看到了吴老的崇高医德。
接下来看到吴孟超手术割除了一个大如婴儿头的肿瘤的病例,介绍了他鹰爪一样的妙手,源于苦难的童年在马来西亚割胶的经历,他珍藏的那把割胶刀与他在手术台的手术刀也形成了一种对比。短片再回溯到王甜甜手术的危险性,因为是贴着血管的肿瘤,手术风险具大,访谈吴孟超时他说手术并没有胡乱赌注,而是有着几分把握的。原来在1975年时他就为安徽陆本海割除了特大血管瘤,而今又以83岁高龄驾轻就熟地为王甜甜手术,从中我看到了吴老精湛的医术。
通过这些真实的故事、感人的情节、朴实的语言,我看到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吴孟超可敬、可亲、可学的形象,实在是感人肺腑、震撼人心,让我深受教育。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应该像影人民的好儿女——吴孟超一样,兢兢业业,负责到底。任何时候都把国家、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自己的岗位上从小事做起,点点滴滴地做着每件细小的贡献。
学习吴孟超同志的先进事迹,具体到我的工作中,首先就是认真负责,严格要求自己。无论是碰到什么困难,我都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严格对待,勇于承担。
其次是孜孜不倦的学习和探索,对知识和技术精益求精。他创造的“吴氏刀法”以精准见长,快速著称,整台手术就像是电脑程序设计和控制的一样精确。手术时,心到刀到,如行云流水。他学生说:吴老手术技术之炉火纯青,理论与实践结合之完美,后人难以企及。 还有就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老当益壮。吴老是一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强战士。早已功成名就的吴老,在不少人眼里,本可以选择尊荣,选择享受,选择超脱,甚至还可以选择很多,但他选择了继续前行。吴孟超同志身居高龄,还能够精神饱满地坚守岗位忘我工作,我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没有理由不为党赋予的历史使命而积极尽职尽责到底。要做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本职工作干好的同时,发散思维谋对策,拓展思路寻创新,提高效率,保证质量。
最后,向吴孟超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对人民极端地热忱。他不仅有精湛的医术,更有着高尚的医德。吴老说:“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他每次接诊,都对病人亲切地微笑,聊聊家常,拉近与病人的距离。冬天查房,他总是先把自己的手焐热,再去触摸病人的身体,还常常用额头去感觉病人的体温。做完检查,
他也不忘顺手为病人拉好衣服,掖好被角,还摆好床下的鞋子。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对待进来办事的老百姓,应该像对待亲人一样,耐心做好其思想工作,时刻保持一颗包容心。
愿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能在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的感召下,立足自身的岗位,以最有效、最感人的实际行动,展现共产党人的大家风范。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吴孟超院士事迹与感悟(精选篇3)
吴孟超,这个名字对我并不陌生,他是2005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不过当时对他的了解也仅限于此,我只知道了他是一位医术卓越的肝胆外科医生,他在学术上成就斐然自不必多说,迄今为止全国只有十四人获此殊荣。
然而让我敬仰的是,他不仅仅是一位科学大家,更是一位好医生、好老师、好__员,这其中的事迹更让人动容。在迎接____建__90周年前夕,我有幸身临吴孟超先进事迹报告会__科学院专场,现场聆听他的战友、学生和患者讲述他的感人事迹和他本人发自肺腑的话语。作为听者,感动之处不禁潸然泪下,令人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像我这个年龄的人,是在____的__理想教育下长大的,并很早就把它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我不得不承认,在市场经济大潮到来的时候,我还欠缺与时俱进地与之相融的能力,因而感到迷惘、感到彷徨、感到孤独。这场报告会,让我重温了一堂生动的'__课,又经过了一次人生意义的心理历练。吴老是我为人、做事的楷模,他的事迹使我有了继续坚守的信念和力量。
作为__员,学习他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做法。
吴老说,“我一生中有过两次宣誓:当医生我是宣过誓的,加入____我是宣过誓的,宣了誓,就要信守诺言!”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____的根本宗旨。这句话在吴老那里可不仅仅是美丽的装饰,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他甚至是用别人不解的行动来实践这一宗旨。
2005年冬天,吴老被推荐参评国家最高科技奖,上级确定的考核谈话时间与原定的手术计划相冲突。吴老得知后,坚持手术不能推迟。不解的人以惯性思维问到:这是个什么病人,怎么这么重要?吴老说:“一个河南的农民,病得很重,家里又穷,乡亲们凑了钱才来上海的,多住一天院,对他们都是负担。实在抱歉,让你们等我了。”这就是吴老,他把患者的生命看得比天还大,把老百姓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在吴老所在的医院,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在确保诊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用便宜的药,尽量减少重复检查。为了减轻患者的负担,他宁愿不辞辛苦手工缝合手术刀口。他曾批评主刀的大夫:“你干吗非要用那个器械?咔嚓一下几十块钱,病人的负担该多重?你不会用手术线?那一根才多少钱?”挨了批的大夫不敢回嘴,可在他离开的时候还不解地嘟囔:“没见过院长拦着医生为医院赚钱的!”
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什么是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在吴老这里还需要苍白无力的阐述吗?他的行动就是最好的诠释。当听到这样的事迹,我才为自己也是一名__员而挺直了腰板,才让我重新相信我曾经的选择没有错!
作为科学工作者,学习他“标新立异,一丝不苟,奋勇拼搏,亲自动手”的精神。
医界有一句话: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吴老是一位倾心为民、德技双馨的一代名医。
他创立了我国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他创造了我国肝脏外科手术的经典方法,他推动了我国肝癌基础理论研究的创新发展,因而他当之无愧地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然而让我感触最深的还不是这些,而是这样一位大家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跟随他身边近30年的护士长说:“很多人都想知道,吴老的手术成功率为什么那么高,为什么做得又快又漂亮。我很清楚,他不完全是靠技术,更不是靠运气。他真正的过人之处,是他对待每一台手术都极其认真负责。”
“尽管吴老医术高超、经验非常丰富,但他对每一台手术都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不管这个病人是谁,不管病情轻重,不管病人的ct、磁共振等影像检查结果多么肯定,他都要在动手术的前一天,再次和b超室的医生做一次术前病灶确认,上手术台之前,还要在看片灯上再次查看病变部位,验证一下,好做到万无一失。”
“当遇到比较复杂的病情时,吴老一定要召集专家会诊。一次会诊不满意,就再来一次,甚至换一批专家会诊,充分吸纳各个方面的意见,直到把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都预见到,把各种应对措施都制定好,他才会上手术台。”
于是,吴老成功地做了不少堪称“__第一”的手术;于是,吴老是全医院中做手术最快的大夫;于是,在手术过程中,他就像一个叱咤风云的将军,大胆谨慎,有繁有简;于是在走出手术室,摘下口罩的时候,吴老才会轻轻地说一句:“比我想象的容易。”
可是,我心里深深地知道,没有之前那些严密、认真准备的不容易,这样轻轻的一句“容易”谈何容易!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由得记起了汪德昭先生为我们立下的所训:“标新立异,一丝不苟,奋勇拼搏,亲自动手。”吴老面对科学工作的态度恰是这十六个字的生动写照。如果没有标新立异,他何以取得那么多的__第一、甚至________?如果不是一丝不苟,他的手术怎么会做得又快又好?至于奋勇拼搏,亲自动手,我记住了一组数字:吴老从医68年,做过14000多例肝脏手术。作为一位快90岁的老专家,他目前仍坚持在临床一线,仅去年就主刀手术190台。
报告人以__和的语气,声音也并非很洪亮地报出这组数字,然而会场上却立刻爆发出意想不到的热烈掌声。一个__甚至世界知名的大师竟然还在做着一个普通医生都在做的手术,而且数量如此之多。这与那些成天夸夸其谈、上下“忽悠”却鲜做实事的“科学家”相比,吴老才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我想,越是期待的东西可能正是自己当前最缺少的东西,这掌声正是一种对于科学研究真正回归的最大企盼。
作为老师,学习他惜才爱才、甘为人梯、倾囊相授、虚怀若谷的大家风范。
一位良师可以让学生受益一生。
吴孟超的老师是医学大家裘法祖。老师给了吴孟超一生的影响,其一就是教了他怎么干净利索地做手术,其二则为他指出了将薄弱的肝胆外科作为以后业务的努力方向。于是这一指点,指点出了__肝胆外科的创始人,一个人又带起了__肝胆外科整个学科。
裘法祖是一位良师,他的学生吴孟超也是一位良师。
如今在肝胆外科领域,有不少领____才,都是吴老从普通学生和普通医生中发现、培养起来的。比如,他会将偶遇的一位“外语水__不错、工作认真细致、科研思维也好”但眼下却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大夫推荐到____留学;若干年后,他还会冒着风雪交加的严寒,夜间驱车6个多小时去拜访这位学生,邀她回国工作。于是这一次并不经意的接触和一次格外的垂青推荐成就了一位__工程院院士。吴老的爱才之心、惜才之情由此可见一斑。
吴老技高于人而心胸坦荡。他开办进修班,自编教材,亲自示范,把他独创的“吴氏刀法”毫无保留地教给每一个进修学生。有人提醒他:“外科医生靠的就是一手绝活,教给别人,你的优势就没了。”吴老却说:“我国有几十万肝癌患者,我一个人救不了那么多病人,只有把技术贡献出来,才能挽救更多的生命!”
吴老不仅毫无保留地授之于人,而且甘为人梯。有的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感到“吴氏刀法”还有可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但考虑到这是老师的成就,不敢贸然尝试。吴老知道后,热情地鼓励说:“后人有质疑前人的胆识,学生有超过老师的勇气,我们的事业才______,你们不要有顾虑,要大胆地去试。”于是,肝脏手术技术一次再一次地得到发展,手术成功率不断提高。
吴老胸襟开阔、虚怀若谷,虽身居领先地位却绝不居高自傲、固步自封。他甘愿做学生的学生,从学生那里学习了先进的腹腔镜技术,从而最早把这项技术应用到肝脏手术上。
吴老还是一位严师。他的学生现在有的已近60岁,提起老师还是吐舌头:“老师凶!”每到吴孟超查房,年轻大夫们就全身紧张,他会手拿病历,一项项让他们背着说出病人的各种化验数据!病历上的字写错一个都不成!
老师是过于严厉了!可严才是真爱,正所谓严师出高徒!
为人师是一件极神圣、严肃的事情。我常常会这样想。每当想到此,越想就越感到没有足够的底气来担当。作为一名老师,吴老也是为师者的楷模,给我榜样的方向和力量。
吴老自己说:“作为一名医生和老师,看病、治病、做学问、带学生,是我的本职工作。”这不是什么豪言壮语,它朴实无华;也不需要成为大师,人人可以为之,但现实却远远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吴老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于是他成为了大师。我自知与吴老无法相提并论,吴老所达到的高度是我无法企及的,但我还是可以像他一样做人、做事,尽管没有他做得那么好。
吴老是夜空上的一颗星,纵然够不到,但当我困惑、迷惘时,他指引我前进的方向;在我困难和疲倦时,他给我坚守的力量。
吴孟超院士事迹与感悟(精选篇4)
20__年5月2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院士逝世。他在肝脏方寸之间,仿佛一匹老马,驮着一位位病人过河。斯人已去,精神不朽。为了纪念吴孟超院士,宇宙中编号17606的小行星名叫吴孟超星。铭记是最好的祭奠,传承是最深的缅怀,青年一代当不负先贤赓续星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努力跑出属于我们一代人的最好成绩。
这位医生的双手,告别父母,写下了“卧薪尝胆,走向世界”的爱国情怀。在吴老五岁时,他随家人移居马来西亚,在当地中学毕业时,他和同学们主动把聚餐费捐回国内给中国共产党。不久后竟收到领导人发来的感谢电报,这封电报在他年少的心里深深地烙上了“红色印记”。1943年回国后,抱着“行医救国”的朴素想法,考取了同济大学医学院,面对外国专家“还要30年才能赶得上我们”的断言,他立志将自己的奋斗方向与国家结合在一起,将中国“肝癌大国”的帽子丢到太平洋去。新征程上,当代年轻干部,更应立鸿鹄志,将个人的“小我”融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大我”之中,“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甘于奉献,敢于担当,努力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不断创造“稳稳的幸福”。
这位医生的双手,握紧手术刀,诠释了“术绍歧黄,艺传卢扁”的高超医术。从医七十余载,成功救治了1.6万余名患者。吴老的右手因长期拿手术刀,发生了明显的变形,但他始终将自己的双手保养得非常细腻,爱惜自己的双手胜过爱护自己的脸。82岁高龄那年,他接过了其他大医院不愿意接受的病人甜甜,毅然主刀一个紧挨大动脉,比篮球还大的肿瘤,他冒着手术失败的风险和巨大考验,硬生生将甜甜从“鬼门关”拉了回来。作为年轻干部,我们也要培养出和吴老一样的“妙手”,对各项国家政策、规章制度、办事流程、工作进度要有清晰的“一本账”,确保群众在有需要的时候,不仅仅是简单的一句“政策不允许”“等通知”,而是能够及时解释清楚为什么不允许,还要等多久通知,要以“铁杵成针”的毅力,持之以恒地“长才干”“壮筋骨”,拒绝“本领恐慌”。
这位医生的双手,安抚病人,善尽了“为医之道,德行为先”的仁心仁术。冬天查房,他会把听诊器焐热;抚摸病人身体前,先将手心搓热;担心病人下床摔跤,会把病人的鞋子在床前放好;做完检查,会把病人的衣服穿好、腰带系好。这些看似细小的举动,却体现了吴老始终“把病人当亲人”的行医原则,他的眼里不仅是人的“病”,更是病的“人”。作为年轻干部,同样要厚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爱民情怀,始终把百姓群众当成自己的“家里人”“贴心人”,永远从百姓角度出发,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当成自己的工作清单,用心用情用力地解决好点滴小事。
吴孟超院士事迹与感悟(精选篇5)
20__年5月22日,袁隆平、吴孟超两位院士离开了我们。时光如白驹过隙,一年过去,两位前辈已经化成幽幽夜空中闪耀的两颗“星星”,同无数先贤一起指引着“逐梦者”的旅程。斯人已逝,道阻且长。广大党员干部在仰望头顶苍穹的渺渺星光之际,要永远牢记这些前辈的闪耀,志存高远,将思念转化为前行的动力,接续其未竟的伟大事业,更要敢于开创其期待的全新天地,一路劈波斩浪,砥节砺行,为人民更为这些前辈奋斗出一个美好的时代。
“长风破浪会有时”,志存高远,牢记头顶“星河”之遥。“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英雄之所以为英雄,原因之一就在于其超越的理想,在确定理想、追求理想的过程即展现了自身的魅力。袁隆平院士将毕生精力用在了水稻育种事业上,其久久不忘的是事关全体人民“粮袋子”的“禾下梦”;吴孟超院士穷其一生,只为当一个“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的好医生。两位先生虽工作领域不同,但相同的是那颗为人民牵肠挂肚的初心。广大党员干部要领会好这伟大的为民初心,“做一粒好种子”,立足本职工作领域立下为人民服务远大志向,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在基层一线站好岗、守好班,为人民群众一针一线的生活细节而不断用力奋斗,做寻常生活中的“无名英雄”。
“花开堪折直须折”,不负韶华,牢记岁月“白驹”之迫。追求理想、接续伟人未竟事业的道路上,是不能“松松劲”“歇歇脚”的。袁隆平院士一生从事水稻育种事业,临近90岁时仍每天坚持前往试验田“打卡”,但“禾下梦”等理想还未实现,先生未竟的梦想和事业,需要年轻人更加用力地接力传承。“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要有“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负韶华,砥砺前行,干一行爱一行,踏踏实实地把工作钻研透,在最美好的年纪学习受益一生的干事本领,并勇于在偏远落后地区施展自己的才华,在“摔摔打打”中实现人生价值的凝练升华,把青春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基层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实践当中。
“立根原在破岩中”,足履实地,牢记砥砺“足迹”之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往往更加需要稳扎稳打,放平心态,一蹴而就无疑是异想天开,是对理想本身的轻视和诋毁。袁隆平院士一生辉煌成就,但仍自称为“种了一辈子稻的农民”。吴孟超院士从医70余年,常人往往激流勇退之时,他却笑着说,“名誉算什么,我不过是个吴孟超嘛。”广大党员干部要立志高远,却还必须得脚踏实地,不能脱离现实空谈理想,袖手空谈只会让梦想和现实的距离不断拉大,也不能因为一点挫折就选择“躺平”放弃,惟有俯下身子、挽起裤腿真正“下地”方能避免脚步虚浮,真正踩实前行的每一步,只有愈挫愈勇、行稳致远才能走上通往理想的最快“捷径”。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广大党员干部仰望头顶璀璨之星河时,不要忘记满怀思念砥砺前行,带着先贤的追求和期待,积极勇敢地走好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