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伟人的事迹简介(精选5篇)-ag凯发旗舰厅
中国伟人的事迹简介(精选5篇)
事迹可以起到引导读者认识先进,学习先进的作用;你是否在寻找“中国伟人的事迹简介”?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资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伟人的事迹简介(精选篇1)
朱德23岁时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1911年在云南参加辛亥革命武装起义,在滇军中从少尉排长做起,一直升到少将旅长,名震川滇。
但朱德对当时军阀之间的穷兵黩武、争权夺利感到无比厌倦,1921年,朱德主动离开月收入数以千计大洋的军界,外出学习。
第二年,朱德到上海拜见大总统孙中山,当时孙中山正打算借助滇军的力量讨伐陈炯明,以夺回广州,重建共和政府。因此,孙中山希望朱德重返滇军,以助他一臂之力。
朱德虽然理解并且同情孙中山的处境,但他早已洞察孙中山这种利用这个军阀打击那个军阀的做法没有出路,就诚恳建议孙中山应该组建一支真正为国民而战、属于自己的军队。
不久,朱德找到陈独秀,提出要加入中国共产党。这让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陈独秀大吃一惊,一个滇军出身的军阀竟然主动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让陈独秀实在难以置信,也不敢相信朱德的诚意。
朱德对陈独秀坦诚:如果我是为了个人享受,我就不会来找共产党了,我完全可以回到滇军继续做我的将军去,还可以成就我个人的功名利禄。但我正因为要抛弃这些,下定决心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所以我才选择了共产党!
但遗憾的是,陈独秀拒绝了朱德的请求。朱德并不气馁,1922年秋,朱德远赴德国学习战术,并努力钻研社会主义理论。在德国他见到了另一个伟大人物,比他小了整整12岁的周恩来。第二年,经周恩来介绍,朱德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伟人的事迹简介(精选篇2)
自古以来,牺牲在战场上,一直是爱国军人引以自豪的志向。特别是那些明知死在眼前仍勇敢赴难的人,更令人崇敬。在中日甲午海战中牺牲的邓世昌就是这样的人。
邓世昌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 值!”
1894年,中国和日本之间爆发了甲午战争。邓世昌多次表示:如果在海上和日舰相遇,遇到危险,我就和它同沉大海!
这年9月的一天,日本舰队突然袭击中国舰队,一场海战打响了,这就是黄海大战。战中,中国担任指挥的旗舰被击伤,大旗被击落,邓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舰上 升起旗帜,吸引住敌舰。
他指挥的致远号在战斗中最英勇,前后火炮一齐开火,连连击中日舰。日舰包围过来,致远号受了重伤,开始倾斜,炮弹也打光了。邓世昌 感到最后时刻到了。
对部下说:“我们就是死,也要壮出中国海军的威风,报国的时刻到了!”他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过去,要和它同归于尽,这大无畏的 气概把日本人吓呆了。
可不幸的是,致远号在前进中中了鱼雷,船体爆炸,沉入海底。200 多名官兵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中国伟人的事迹简介(精选篇3)
____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
_____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_的主要创立者。
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因此在1978年和1985年,曾两次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
中国伟人的事迹简介(精选篇4)
1991年10月16日,“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颁奖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是建国以来国务院、中央军委第一次向科学家授予国家级最高荣誉称号。这个荣誉称号的唯一获得者就是“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钱学森,1911年出生于上海,祖籍为浙江绍兴。在开明家庭中成长的钱学森,各方面能力都很突出。1929年,他考入铁道部交通大学上海学校机械工程学院铁道工程系。在此期间,他对航天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花费大量时间查阅相关书籍资料。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军派遣飞机进行狂轰滥炸,上海遭到严重破坏。目睹日军战机肆意横行的钱学森意识到中国只有拥有属于自己的强大的航天工业,才能不再受欺辱。于是,从事航空事业捍卫祖国的想法开始在钱学森的心里扎根。1934年,钱学森放弃自己修习多年的铁路专业,成功考取清华大学第七批庚款留美学生,登上了开往美国的邮轮。
1935年,钱学森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仅用一年的时间就斩获硕士学位。翌年,他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进修,师从著名科学家冯•卡门,并很快成为冯•卡门最重视的学生。1939年,钱学森获得航空和数学双博士学位。在博士论文中,钱学森提出了著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解决了飞机高速飞行时壳体会发生变形的数学计算难题。后来这项公式被普遍运用于飞机翼型设计。也正因为这项公式,年仅28岁的钱学森在美国科学界声名鹊起。随后的几年里,钱学森先后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和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在美国深受重视。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怀揣“学成必归,报效祖国”心愿的钱学森万分激动,作出了回国的决定。但就在他积极筹划回国之际,厄运不期而至。1950年,钱学森受到美国司法部移民局的不实指控,继而受到拘禁等种种不公待遇,由此开始了长达五年的软禁生涯。钱学森在美国受迫害的消息辗转传回国内。党中央对钱学森在美国的处境极为关心,不仅公开谴责美国政府的不当行为,还积极寻找途径与美国政府沟通,要求美国政府停止扣留钱学森等中国留美人员。经过中方的不懈努力,历经磨难的钱学森最终于1955年10月1日回到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
回国后,钱学森在中央的支持下迅速投身到“伟大的建设高潮”中去,带领科学家们创造出无数奇迹。彼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加上国际上严峻的核讹诈形势和军备竞赛的发展趋势,发展国防尖端技术成为燃眉之急。钱学森坚信“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人同样能造出来”,从此全面开展相关研究。1956年初,他起草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为我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创建与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同年10月,钱学森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此后数年间,他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钱学森等人的努力下,1964年10月16日至1970年4月24日,中国相继成功完成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和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钱学森的伟大不仅在于为中国的各项事业作出巨大贡献,还在于他的优秀品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航天事业初创之时,没有任何外国资料可供参考。钱学森便自编教材,为年轻的科研人员讲授相关知识,还坚持每周与他们讨论技术问题。有一次,新研制的一种导弹型号在发射试验时失败了。钱学森在找出故障原因后召集大家开会。这些年轻人意识到,是因为他们考虑不周导致导弹发射失败。因此,在面对钱学森时,他们愧疚地埋下了头。钱学森微笑着让大家抬起头并说:“如果说考虑不周,首先是我考虑不周,责任在我,不在你们。”这种担当精神给年轻的科研人员以莫大的鼓励,使他们能勇于在错误中总结教训,争取更大的突破。此外,钱学森还多次捐赠稿费、讲课费和奖金,自己却数十年如一日,保持着简朴的作风。正是钱学森的悉心授教、勇于担当和简朴等优秀品质,让中国航天等事业完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辉煌历程,并在一代代科研人员的手中接续发展。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数年坚守与奉献。多年以来,钱学森以其举世瞩目的卓越贡献和坚韧不拔的高尚品格获得了世人的广泛认可。人们称他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之父”和“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还将小行星3763命名为“钱学森星”,以此纪念他的卓越贡献。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斯人已逝,但人们不会忘记钱学森的伟大功绩和高尚品质,他不仅是知识的宝藏、科学的旗帜,更是民族的脊梁、中华的灯塔,他向整个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人的实力与风采。
中国伟人的事迹简介(精选篇5)
七七事变之后,日军占领北平城,强迫青年学生游行庆祝,14岁的邓稼先愤然将日本旗帜踩在脚下,离开北平前往昆明。
1941年,邓稼先考入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组而成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从吴有训、周培源、叶企孙、吴大猷等多位知名物理学家,受到了第一流的学术培养。那正是抗战最为艰难的时候,昆明城空袭不断,跑警报成了师生们的家常便饭。在最艰难的条件下,联大师生仍然坚持教书救国、读书报国,为抗战建国积蓄复兴力量。
26岁就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的邓稼先,毕业后的第九天就立即动身,返回当时还一穷二白的中国。当时国际局势严峻,在断绝了所有外部援助的情况下,中国决定自力更生,自主研发原子弹。曾经有外国专家这样断言:“中国人20年也造不出原子弹。”作为研制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邓稼先顶着重重压力和同事们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敲开了自主研制原子弹的大门。一次核试验的事故中,为了捡回一枚重要部件的碎片,邓稼先命令所有的人都在场外待命,自己却毅然冲进了那片意味着死亡的荒漠,受到了致命的辐射伤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年零八个月后,邓稼先领导团队又成功地设计出氢弹,铸就了国家的和平之盾。
1985年,61岁的邓稼先终于调回北京,分离28年,妻子许鹿希终于等到丈夫回来,而丈夫却身患绝症,一年后便与世长辞。邓稼先躺在病床上,对大家说的最多的是,“你们大家快回去工作吧!别让那些国家把我们中国落的太远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忍受着体内不停出血的剧痛,坚持写下一份对中国核事业产生着深远影响的报告,并叮嘱他的妻子说:“这份报告比我的命还珍贵。”
1999年,在获得两弹一星元勋称号的23位科学家中,有八位即出自于西南联大,邓稼先正是其中一位。先烈们以身许国的信念无论在何种困难面前从未动摇过,他们见证了祖国从积贫积弱到独立自强的过程,更将自己的满腔热血投入其中,无愧于年少时“中兴业,须人杰”的承诺。我们追忆这些远去的背影,也更加明白,国家贫弱之时需挺直脊梁,民族复兴之时当成为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