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凯发旗舰厅 > 历史材料 > 历史事迹 >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是什么意思-ag凯发旗舰厅

时间: 志艺2 历史事迹

  朱熹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他发展儒家的学说,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个学说很受统治者的欢迎,被他们曲解为:人不应该要求太多,最好做到无欲无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望大家喜欢。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历史越往后,这句话被理解得越过偏激,有人甚至认为人的私心是可耻的,要有大公无私的精神。直到现代,这句话才有了公正的定位。

  朱熹的学说被统治阶级截取出其中一段,用来约束人民的行为和思想。实际上,朱熹是提倡人的正当欲望应该得到满足,比如吃得饱、穿得暖、有房住、有车乘,这些都是人们生活在社会上所必须的物质条件。除了正当欲望以外的才能叫做“人欲”,那些超出正常范围的欲望是不能被满足的,他反对的是人沉溺在无限的欲望中不能自拔,为了满足自己不正当的欲望而不择手段。朱熹认为人不能抵挡住一切欲望的诱惑,也不应该完全拒绝诱惑,正常的欲望能够使人进步。但是欲望的范围不容易被控制住,区分正常的欲望和非正常的欲望,留下正常的欲望,摒除不正常的欲望。

  “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普遍认为是朱熹最早提出来的,其实它最早出现在《礼记·乐记》中,说的是违背天理为所欲为的人。天理就是天地万物、自然规律和人的道德品质;人欲就是人的思想和行为。人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要遵守自然法则、社会秩序和传统道德。

  朱熹四书指的是什么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理学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与“五经”集于一体,著成《四书章句集注》,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四书章句集注》是“四书”的注本,其内容分为《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朱熹首次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全书共19卷,其中关于“四书”的讲义很详细,而且看法独到,重视义理,没有空谈,注重务实致用。有人评价为“上承经典,下启群学,代代传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儒学的发展道路追溯到先秦时期,秦始皇重法轻儒,甚至“焚书坑儒”使儒学的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直到汉武帝时期,尊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孔子的思想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论语》成为主流,儒学学派的神化从这个时候开始,然而《大学》、《中庸》、《孟子》三书并未受到重视,一直到二程、朱熹的时候,才突然受到重视。朱熹几乎用了半生的精力研究“四书”,终于著成《四书章句集注》,“四书”经过他的反复研究,非常完整,而且条理清楚。在注释的时候,不同于其他学者,朱熹注重义理的研究,用“四书”中的哲理构造了自己整个思想体系的骨架,所以说《四书章句集注》不仅仅是儒学的新高度,也是朱熹文学史上的新高度。

  朱熹哲学思想介绍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在“二程”的理学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理学,属于客观的唯心主义,对于后世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朱熹的哲学思想表现为“理气论”、“动静观”“格物致知”“人性论”等。其中“理气论”是朱熹最著名的理论,南宋“二程”是理学的奠基者,朱熹是二程的弟子,故后来在二程的基础上又继承和发展了理学,借鉴了佛家、道家的思想体系,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朱熹所谓的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总体,即太极生万物,每一个人和物体都具有完整的理作为存在的根据,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又一个范畴,它是有形状、有迹可循的,是铸成万物的质料。理和气之间有主次之分,理在先,气在后,理为主,气为客。

  朱熹的“动静观”是把运动和静止看成一个无限连环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是无限的,动静之间不可分离,互相联系。从中可以看出朱熹的思想具有一定辩证法的观点,除此之外,他还论述了运动具有相对稳定和显著运动这两种形态,他称其为“变”与“化”。

  “格物致知”是用《大学》中“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哲学中认识论的问题。朱熹认为,人的认识一定要建立在“知先行后,行重知轻”。从认识的来源上看,知在先;从社会效果看,行要重于知,而且知和行是互相影响,知道的越多,行动起来就会更便利,实践了、亲自动手去做了,就会知道的更明白。

  关于“人性论”,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承认人们有正当的物质生活欲望,反对佛教绝对的倡导“无欲”,但是万事万物都要根据理才可以。

  
看了“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26643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