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凯发旗舰厅 > 名人事迹 > 功勋人物 > 功勋荣誉表彰主要事迹

功勋荣誉表彰主要事迹(5篇)-ag凯发旗舰厅

时间: 金浪 功勋人物

功勋荣誉表彰主要事迹(5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要用到事迹材料的地方还是很多的;那么你知道哪些功勋荣誉表彰主要事迹?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功勋荣誉表彰主要事迹(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功勋荣誉表彰主要事迹(篇1)

所有最普通的中国人,都知道袁隆平。袁隆平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而在许多人的心里,他更是一种精神的化身。在共和国的脊梁人物中,袁隆平是极具标志性的存在,是中国数十亿人深情爱戴的“国民英雄”。袁隆平的去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

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他日夜操劳在杂交水稻科学研究一线,只为14亿中国人有饭吃。在普通中国人的认识中,“袁隆平”三个字是一个充满意义和情感的象征,象征着一个国家的人民从饥饿走向温饱,从贫穷走向富强,从赶上时代走向引领时代。从“两弹一星”“超级杂交水稻”,到今天“天问一号”跨越行星际,共和国的科学家们向真理之路不断探寻,靠着自力更生、顽强执着和大胆设想、认真求证,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果。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这是袁隆平的话。袁老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的一生都在追梦,在大地上追梦。袁老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科研工作不只是仰望星空般高深莫测,还有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人类福祉的使命追求。杂交稻研究是具有开创性的,是对真理的渴望和向往,是对中国人民的负责。袁老用双脚丈量写在大地上的真理,他的“实验室”就是国民经济主战场,他的科研目标很纯粹,就是解决吃饭问题。

袁老是共和国最不平凡的农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个曾经历过旧中国贫穷落后年代的人,内心烈的愿望是用自己的科研,播下改变中国的种子。这位老人也是最伟大的农民,他留给青年人的话是:你们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我相信你们必定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并将不会辜负时代的担当。他躬身力行,在农田里做实验,90岁高龄的时候还在坚持做科研,实现“高产更高产”。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是他心头的重中之重,他要解决的不只是当代人的吃饭问题,他想永远解决中国人的饭碗问题。

今天的中国,一项项代表着人类科技前沿的成果频频凝聚全球关注的目光。我们深知,没有科技自立自强,在国际竞争中腰杆子就不硬,正如“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让中国人民的腰杆子挺起来。今天一位科学巨擘走了,但他的精神还在,还在深深濡染着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我们必将其代代传承。

功勋荣誉表彰主要事迹(篇2)

【颁奖辞】

微弱的灯,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红的灶,氤氲出亲情的味道。这陋巷中的厨房,烹煮焦虑和苦涩,端出温暖和芬芳,惯看了悲欢离合,你们总是默默准备好炭火。

【人物事迹】

远去的2020年,有难关、有难题,更让人难忘,也因此,感动在这一年变得必须、必要、也那么必然。2020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感动更大的分量。

在江西南昌一家医院旁边的小巷子里有一个特殊的厨房,每到饭点,这里都特别热闹,空气当中混杂着各种饭菜的香味,虽然没有什么山珍海味,但却处处充满着亲情的温暖。

小巷与江西省肿瘤医院一墙之隔,这些忙碌着的都是病人家属。他们来到这里炒几个菜,让病床上的亲人能吃到家的味道。一日三餐,炉火熊熊,人流熙攘,这个专为病人提供炉火的厨房,被人们称为“抗癌厨房”,厨房的主人就是万佐成、熊庚香夫妇。

从肿瘤医院旁小巷里的油条摊位到炒1个菜收1元的“抗癌厨房”,18年来,江西南昌夫妇万佐成和熊庚香与癌症病人相伴,用爱心守护他们。如今,已近70的他们,依然凌晨四点起床备好炉火,迎接每一天的新老客人,365天从不离开。这对夫妻的初心十分简单:“有的病治不好了,但能让病人吃好一些,家属的遗憾也能少一些。”

功勋荣誉表彰主要事迹(篇3)

人间四月天,春暖花开,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四月天,阴雨绵绵。连绵不断的雨下了一场又一场,每天如此,此时的贡山潮湿、阴郁,厚厚的云层遮住了阳光,但贡山“美丽县城”建设ppp项目的施工现场却干得热火朝天,这得益于项目部一班人勤恳实干的表率,更有益于项目经理张俊平的科学组织能力。

张俊平今年35岁,常年在怒江片区项目施工,2021年,张俊平调任贡山“美丽县城”项目担任项目经理。项目分为19个项目点,总造价5.1亿,项目虽施工内容繁琐,但现场管理有序,成本控制得当,在全体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一次又一次圆满完成施工任务,取得良好的安全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负重受任,不辱使命,始终坚守施工第一线

贡山距离昆明800公里,从张俊平进驻贡山的那天起,每天矜矜业业,坚守在贡山,坚守在项目部和施工第一线。茶余饭后,他也总诉说着对妻儿的思念、对父母的牵挂,每次都只能在晚饭过后才能抽空短暂的视频问候,几句简单的“你最近好吗?身体好吗?”之后,就又开始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有时候领导关切的问道:“现在项目上也不是那么忙,你回家看望一下吧”,他总说道项目上事情还很多,况且项目部的兄弟姐妹还在坚守,我不能搞特殊。他总是说要以身作则,在节日的时候想尽办法组织各种活动,用他的行动给项目员工家的温暖。

狠抓安全,严把质量,坚持亲力亲为

由于贡山地理位置特殊,雨水天气频繁,施工任务紧,材料运输困难,施工条件极差。张俊平的压力沉甸甸的压在心头,但他从没有退缩,反而事事都要严格监督。距垃圾处理厂项目3公里处道路还未修好,周围都是悬崖和松动易滚落的巨石,一般车辆无法进入,张俊平每次都是徒步走到施工地点,周围偶有塌方,但是丝毫没有影响他每天坚持去现场查看的决心,他总说现场距离县城太远,道路不通,容易出现很多安全和质量问题,必须要每天去查看才能放心。正因为他的坚持,项目增收节支、降低损耗,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了施工任务。

职工为本,打造团队,建设ag凯发旗舰厅的文化

张俊平在工作实践中善待、尊重、关心每一名职工和县城人民,在对劳务协作队伍的管理上他非常人性化,强调服务意识,要求项目所有管理人员都是为一线职工服务,不管是公司正式职工还是劳务协作,都一视同仁。2021年7月,菜市场改造项目接近尾声,建设方要求月底交付使用,他要求管理人员必须按时完成施工任务,他每晚都会去菜市场项目督促,买宵夜送到每一位加班人员手上,菜市场项目如约交付,满足了县城人民生活需求,规范整洁了县城市容市貌。

像诗歌里的描述,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音点亮了四面风,贡山项目因这群踏实肯干、砥砺前行的人们而变得温暖。

功勋荣誉表彰主要事迹(篇4)

我们终于见到了闻名已久的老党员申纪兰,见到了几代西沟人在荒山秃岭上创造的人间绿色奇迹。通过聆听申纪兰老人讲话、参观纪念馆等具体活动,近距离地观察、接触了我们敬仰的老劳模、老党员申纪兰同志,感受了西沟几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唯一的一至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申纪兰同志几十年来对待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对待人民群众无私奉献,在她的带领下,西沟人战天斗地,在一个贫穷的小山村里创造了人间奇迹。从她的身上,我们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伟大情怀。她说的最多的就是共产党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的西沟,就没有我”,“是共产党员,就应该听党话、跟党走”……

直到现在,那一句句质朴的发自肺腑的言语,仍回荡在我的脑海中。中国有句老话叫见贤思齐,申纪兰就是我们中国当代的“贤”,纪兰精神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宝”。我们学习纪兰同志,就是要在纪兰精神的强大感召下,把握它的精神和内在实质,并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扬下去,处处开花结果。

对照纪兰精神,我们要学会“知足”。作为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作为一名高学历高素质的新时代研究生,作为一名立志于有所成就的年轻人,我必须正确对待学习和工作,从小事做起,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得到升华,体现价值。当前我们很多党员干部,只要组织照顾,不讲组织义务;只要组织待遇,不讲组织贡献。这些现象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背叛了人民群众的信任。我们学习纪兰精神,首先就要学会立足本职,把本职工作做好做精。

对照纪兰精神,我们要学会“廉洁”。贪欲之害大如虎,对于一名会计人员来讲,我们一定要保持会计人员的道德节操。我们学习纪兰精神,就是要学习她的廉洁奉公的情怀。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自觉遵守党纪国法,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的各项规定,讲操守、重品行,始终保持高尚的精神境界。

我们有纪兰精神是幸运的,我们要平时注重学习和贯彻以申纪兰为代表的“纪兰精神”。“纪兰精神”,就是要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心系群众的公仆情怀,廉洁奉公的优秀品德,奋力开拓的创新精神,艰苦朴素的良好作风和淡泊名利的奉献意识。

人生不能复制,精神却能共鸣,她的这种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无限忠诚,值得我们钦佩,值得我们学习,理应成为我们恪尽职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功勋荣誉表彰主要事迹(篇5)

孙家栋,我国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担任我国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总负责人、探月工程、北斗导航工程首任总设计师。先后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等。

出生于1929年的孙家栋,年少时,便显露出坚韧的品格。他曾因左撇子被学校劝退,但仅用一年时间就学会了熟练使用右手。21岁时,孙家栋应招入伍,随后获得去苏联学习飞机制造的机会。求学7年,他带着“斯大林金质奖章”,登上了归国的列车。

1967年,孙家栋的命运来了个急转弯。钱学森先生亲自点将,37岁的他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在要资料没资料、要经验没经验、要专家没专家的窘境下,研制“上得去、抓得住、听得着、看得见”的卫星。难到什么程度?孙家栋说:“第一、不知道这个事怎么干;第二、大家都没干过;第三、你要干这件事情,要用的东西没有。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但当时,国外卫星纷纷上天已成事实,时不待我,再晚就要成为中华民族的“罪人”。抱着这样的心态,孙家栋投入到忘我的工作中。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那一年,孙家栋41岁。“公布了以后,我们坐车就往天安门跑,到天安门进不去了,已经人山人海了,都在庆祝。”孙家栋说:“每次发射,没有一个人敢说这次发射是绝对绝对成功的。投资要十个亿,初期干的时候一个型号干十年,干的人加起来又有十万人,这么大件事,最后按按钮的时候掉链子了,你能受得了吗?尤其是技术牵头的人。”

1974年11月5日,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的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在升空20秒后。“我跑出地下室,只看见沙漠里一片火海,整个脑子一片空白,痛哭起来。”之后的三天三夜,孙家栋和同事们在滴水成冰的沙漠里,一寸一寸地找火箭的残骸,把所有的螺丝钉、小铜块、小线头一点点收集起来,查找事故原因。最终发现是火箭控制系统内的一小段导线,在火箭发射时受到剧烈震动断开了。“一个裂痕就牵扯到整个航天产品的成败,这个教训太深刻了!”就像恩师钱学森当初所做的那样,孙家栋承担了失败的责任。“从此我们就狠抓质量,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严格的质量管理系统。”

,我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已是75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披挂上阵,挑起工程总设计师的重任。探月工程风险很大,很多人不理解,早已功成名就的孙家栋为什么还要接受这项充满风险的工作,万一失败了,他辉煌的航天生涯就可能蒙上阴影。孙家栋却毫不犹豫:“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完成环绕月球的信号传来,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内,大家欢呼,拥抱,振臂庆祝。孙家栋却默默转身,低头掏出手绢,老泪纵横。“生在中国这片热土上,能有幸从事航天事业的发展,这种成就感确实一生都忘不了。所以有的人问我,你搞了这么多颗卫星,你感觉哪一颗卫星最激动。我跟他们说,这很难分,每一次有它难办的事情。”孙家栋说。

6月5日,风云二号最后一颗星——风云二号h星成功发射。作为风云二号工程总设计师,89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出现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挥发射。他说: “搞了一辈子航天,航天已经像我的‘爱好’一样,这辈子都不会离开它了。”

31689
网站地图